全球ai市场有着什么样的新格局
先是《哈佛商业评论》中文版发布的《人工智能专项调研报告》,通过大规模的调研给出了回答;国际权威咨询机构沙利文又在《2019年中美人工智能产业及厂商对比白皮书》中,对中美人工智能产业的专利、投融资、头部玩家、技术趋势等进行解构。
综合两份权威报告,可以找到三个相同的结论:
一,谷歌、苹果、微软、百度和亚马逊分列全球ai五强,在人工智能技术、商业化及生态方面脱颖而出;二,中国在ai基础技术上还有些薄弱,但计算机视觉、自然语言处理、语音识别等领域已经和美国比肩;三,中美均从国家顶层设计推动人工智能,均已形成涵盖基础层、技术层和应用层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。
在这些报告中不难窥探到人工智能的行业现状,同时将ai技术能力和ai落地能力作为评估的指标,来自中国两国的头部公司包揽了全球前十,百度以“中国第一、全球前四”的成绩刷新了中国ai厂商的新高度,全球ai市场“进入新阶段”已是不争的事实。
01 ai进入中美时代
“日本已经输掉过去,而且可能正在输掉未来。”
2019年末的一次政府会议上,孙正义扔下了这样一句话。原因是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就提交了一批人工智能专利,可今天日本在ai专利上的表现却早已落后于中美,孙正义甚至提议将ai列为日本的高考科目。
不仅仅是日本,早在2018年韩国就通过了一项规模约为130亿人民币的投资计划,希望能在未来五年内培养5000名人工智能专家。如果做一个等值计算的话,人工智能专家的培养成本恐怕远高于飞行员……
站在全球的视角来看,作为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核心技术之一,人工智能势必会成为全球竞争的主战场,关系着整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。毕竟历史上每一次科技革命热潮,都激发了相当庞大的技术红利,进而推动生产力的变革和社会的进步。同样被视为底层技术引擎的人工智能,自然也不会例外。
只是在《哈佛商业评论》、沙利文、斯坦福等权威机构的报告中,中美两国似乎已经提前锁定了胜局:
比如在ai核心技术方面,沙利文指出在百度等头部ai厂商的带领下,中国的人工智能论文和专利在产出量和增速上已经领先于美国,其中ai领域高被引前1%的论文中,中美分别占28.3%和32.5%,在基础理论和科研维度领先全球。
又比如头部ai企业的排名,《哈佛商业评论》和沙利文均认为谷歌、苹果、微软、百度和亚马逊名列前茅。特别是百度作为中国唯一进入top5的企业,已在语音识别、计算机视觉、自然语言处理、深度学习等细分领域处于领跑态势。
事实上,人工智能在2011年越过拐点后,也曾出现中美日“三国争霸”的时代。然而中美两国扮演人工智能布道者的是百度、谷歌等互联网巨头,既在基础技术领域持续发力,又着眼于生态和应用场景,而日本提出ai专利申请最多的却是ntt、nec等传统商业巨头,仅仅贡献了专利数量,未能打造出从基础层、技术层到应用层的开放生态。
或许和拥有先发优势的美国相比,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起步晚,基础层技术可能短时间内无法超越美国,但中国的ai厂商正在加速基础层布局,人工智能正在深度驱动经济结构向智能化转型,况且并不缺少“allin ai”的内外部因素。
02 技术为王再成共识
所谓的外部因素,即人口红利的消失。
从pc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,中国互联网的格局迭代,终归离不开流量的左右,谁能抢先抓住新的流量入口,大概率会成为新的王位继承者。可当互联网的用户规模和用户时长都进入饱和期,游戏规则已悄然改变。
对应的内部因素,则是技术为王的再度流行。
当互联网从增量市场转变为存量市场,几乎所有的巨头都尝试向to b转型,乃至有些近乎疯狂的味道。但在“疯狂”的背后则是思维方式的觉醒,诸如利润优先、运营为王的理念渐渐退场,互联网重新驶向了技术为王的拐点。
百度在2019年多次升级ai体系的组织架构,先是aig、tg、acg统一向王海峰汇报,然后整体整合为“百度人工智能体系”,分成技术中台群组和智能云事业群组。进入人工智能时代后,技术出身的百度也在不断整合资源,最大程度地发挥技术中台价值,将百度的ai能力高效地向产业输出。
转向产业互联网的腾讯,也在2019年针对组织结构动刀,标志性事件就是腾讯技术委员会的成立,由技术工程事业群总裁卢山和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总裁汤道生牵头,既要以“自上而下” 的方式推动内部开源,又要统筹内部研发工作在云端深度整合,同样是集中内部技术力量来发力 to b 业务。
阿里也作出了类似的改变,张建锋在达摩院院长、阿里云智能事业群总裁之外,新增了阿里巴巴技术委员会主席的角色,紧接着程立从蚂蚁金服cto转任阿里巴巴ceo和阿里巴巴技术委员会副主席,进一步梳理打通内部技术体系的初衷不言而喻。
2018年的时候,bat几乎同一时间朝向 b 端迈进了一步,2019年又先后在技术架构层面有了进一步的动向。互联网正在进入新的时代转折点,置身其中的操盘者们俨然知道技术的价值所在,在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的未来,固有的商业模式、运营策略等效力都存在淘汰过时的可能,唯有技术创新才是有资格活下去的不二法门。
正如百度创始人、董事长兼ceo李彦宏的观点:“人工智能正在唤醒万物,催生万千产业智能化。人工智能与各行各业的融会贯通,将掀起产业智能化新浪潮。”至少百度已经做出了示范,组织架构转向“技术为王”的优势已经初步显现:
语音识别方面,百度提出流式多级的截断注意力模型 smlta,在国际上首次实现流式注意力建模超越整句注意力模型的性能,也是国际上首次实现在线语音识别大规模使用注意力模型。smlta在大幅提升识别速度的同时,也提高了识别准确率。输入法有效产品相对准确率提升15%,音箱有效产品相对准确率提升20%。
语音合成方面,百度推出语音合成技术 meitron,将声音中的音色、风格、情感等要素映射到不同的子空间,在使用时,不同要素任意组合,灵活控制合成语音的风格。meitron个性化语音合成降低了技术门槛,仅需20句话就可以制作一个人的专属声音。该技术成果已经落地百度地图——百度地图发布了“百雀灵计划”,上线全球首个地图语音定制功能。
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方面,百度打造了可持续学习的知识增强语义理解框架ernie,融合知识的语义建模大幅增强模型的语义表示能力,在共计 16 个中英文任务上超越 bert、xlnet,取得 sota 效果。2019年12月,ernie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权威数据集 glue 中荣登榜首,并以9个任务平均得分首次突破90大关刷新该榜单历史,超越微软 mt-dnn-smart、谷歌t5、albert等一众国际顶级预训练模型。
同时,百度昆仑云服务器上线、百度鸿鹄芯片量产、2019年百度的ai专利申请高达5712件,位列中国市场第一,有200多篇论文被国际顶级会议收录……
但比数字更有价值的,还有百度的ai产业生态。
03 中国速度的另一面
在《哈佛商业评论》和沙利文揭示的人工智能众生相中,百度可以说是“中国速度”的不二人选,除了专利和论文数量、人才储备等方面的“第一”,要理解中国ai后发先至的秘密,还要从产业维度说起。
借用百度cto王海峰的观点:“2019年,百度ai前行的每一步,走得稳健而笃定。我想,或许可以用三句话来描述2019百度ai人的成果与努力:我们打造了扎实的底座;推动了真实的改变;创造了值得信赖的未来。”
其中的“底座”正是百度ai的技术生态。
截止到目前,百度和ai相关的开源开放平台已经有飞桨、百度大脑、阿波罗开放平台、小度技能开放平台等等。比如2019年进行功能和技术升级的“飞桨”,作为比肩tensorflow、pytorch等国际主流框架的“国货之光”,已经累计服务了150多万开发者,定制化训练平台上企业用户超过6.5万,发布了16.9万个模型,业已成为各行各业技术创新和智能化转型的基础底座。
除此之外,百度ai的服务能力也得到了第三方机构的认可。比如idc发布的《2019中国ai云服务市场厂商评估》报告中,百度智能云的ai能力超越阿里、腾讯和华为,稳居领导者象限第一位。
同时“改变”的还有百度自身的产品体系。
面对b端市场,百度为外界提供了金融智能化、智能交通、智能制造、临床辅助决策系统(cdss)、智慧物流等现象级解决方案,并陆续在大大小小的城市中落地;面向c端市场,百度也推出了小度智能音箱、小度在家智慧屏等产品,以及百度地图、apollo、智能小程序等ai化的产品。
列一份成绩单的话,apollo在l4 级别自动驾驶城市道路的测试里程已经突破300万公里,专利数量位居全国第一;小度系列智能音箱在2019年取得了出货量位居全球第二、国内第一的成绩;百度地图创新了全球首个地图语音定制功能,让全民都可拥有专属语音包;百度智能小程序的月活跃用户达到3亿……
透过百度的市场表现,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:时间进入到2020年,人工智能早已超脱单纯技术创新的范畴,需要走向产品和产业融合。毕竟技术永远都是为人服务的,百度已然诠释了中国速度的另一面,比数字更有价值的,在于技术战略、产品规划、生态构建等方面的综合实力,让ai在生活和工业场景中加速渗透。
简而言之,中国在芯片、传感器等基础层还有所欠缺,但百度等头部厂商在核心技术领域给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,加上丰富的ai应用场景,巨大的ai商业化潜力,中国并不缺少与美国并驾齐驱的资本。
04 写在最后
诚如一位评论家的观点:“在未来的10年里,我们将在人工智能领域拥有平行的生态系统:一个在硅谷,一个在中国。”
沿循这样的逻辑,似乎更能读懂《哈佛商业评论》和沙利文将中美作为人工智能时代“双雄”的秘密,衡量ai的标杆从来都不是专利数量或者一连串的“第一”,而是能否建立完整的生态圈,提升布局的广度和深度,继而进行有价值的商业落地,所谓的“第一”不过是技术势能折射的结果。
中国第一、全球前四的百度,早已是中国ai的一面旗帜。